December 27, 2008
台北所起的作用(序)
如果不特別去針對哪一個部分去作討論,我們大可平心靜氣地將「台北」視為一個地名,並不會伴隨什麼令人心跳加速的理由。另則,我也實在認為,人們的「認同感」和「實際作為」之間斷裂的存在,是否有其必然性。
台北可以是一個人的出生地、或戶籍所在地,或以上皆非卻是生活所在。我懷疑那些教科書的作者將類目按著某規則列出時,哪來的果斷的自信?台北作為我的出生地,但僅止於此作為宣稱自己是台北人的正當性仍是不足的。不足,不是我自己定義的,而是我所感受到的。倒也不是要抱怨什麼,只是真要解釋「大學一年級並非我首度來到台北生活」這件事情不大容易。畢竟我們鮮少會將自己在哪就讀幼稚園視為一種一般性的話題,因此大多時候顯得突兀。
今日提台北,是上個週六簡來電所提及的想法,他從兩部電影出發,而我只看過其中的《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簡(簡伯宏,2008)以「我在找尋台灣社會的社會連帶、以影像與聲音的方式呈現」作為其目的的宣示,從此可看出他和我處理台北問題態度上的迥異。我沒有如此明確地理解,關於自己對於台北種種的相關感受,究竟「想要幹什麼」。我也想暫時保留我將電影《巴黎我愛你》和台北之間聯想在一起如何說明,先視為一種純粹地觀影後的感受,而不是用文字嚴謹地釐清。
簡用了兩部電影為出發,我只看過其中一部,但在我細述之前,我想將另外三樣東西同時納進來,它們同時是生活中反映「台北」之於我,某種程度上的象徵:(1)大塚愛主演,《東京朋友》電視劇與電影、(2)Johnnie Walker 威士忌的 slogan,「Keep Walking」、和(3)伍佰 & China Blue〈樓仔厝〉、〈下港人在台北市〉兩首歌。
---
‧簡伯宏(2008),〈日常生活/連帶/城市/愛〉。
December 16, 2008
噩夢之悲離一篇
作業用到早上六點多才睡覺,多虧依婷小姐的暴力行為,頓時睏意全散去。早上九點的課遲到了一個小時,明明是她叫醒我的,她還跟我道歉害我睡過頭,原因是我睡過頭是合理的、但她並不。很好,這一來一往之間,到底道歉根本是要為了消遣行為進行鋪梗的前置吧,是不是是不是!
近來和金小姐(按:本姓楊,取其金字塔頂端之意,遂以其稱)普遍以書寫作為一種對話的形式,並非書信而是俗稱的傳紙條。令人痛快的話題通常是建立在詞彙指涉上的共識,尤其是關於類比方面。今天的重要共識主要為:一、共同著書,二、布爾喬亞(按:二是她提的,我還沒有拿這個詞彙來使用的習慣)。下午在學校,大概完成了〈簡伯紅(二)〉的手稿,不過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暫時延後鍵入的程序(天啊,好像大陸話這句)。
下午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補眠,沒什麼好猶豫的,當然如果我事先知道會作這麼令人傷心將近心碎的噩夢,我也許會猶豫。
前情提要大致上是,我在夢中的女朋友(按:這女生不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得了絕症,她的父母決定帶她出國,選擇一個相較於國內更為理想渡過剩餘的生命時間的地方。我也顧不得她要去哪個國家,我聽到這件事情反應的當下,只是很不知所措,畢竟我不能跟著去,她也覺得我們就這樣分開吧。她說,隔天把認識的幾位好朋友找出來聚一聚,但是她不想讓別人知道背後的原因。
既然是夢,場景跳很快,下一幕就來到我和她在約定的地方等待前來的朋友們。我站在她的身邊,臉色極度難看,隨著朋友一個一個出現,她臉上的微笑愈令我心痛。只見朋友們發現我的臉色不對勁,上前來問是怎麼了,我的女朋友則靠上我的身子對著朋友說:「沒事啦!他的長相本來就不是個好臉色的樣子啊,哈哈!」。雖然現在想起來,這句話真的是自婊沒話講,但是那一個當下,我想到今天是最後一次看到她,她卻還是如此坦然地、甚至試圖展現她開心的一面,讓我當下淚水很誇張地潰堤。朋友嚇到退後了幾步,接著我就醒了。
醒來之後,我第一件事情是檢查臉上到底有沒有真的淚水流下,答案是沒有,以至於自己還沒有愚蠢到某個境界。不過,夢裡那異常悲傷的情緒,並沒有隨著夢醒而消失,那種因為心情不好而悶悶地感覺,仍然讓我呆坐在床上好一會。
直到晚上十點左右,我去到中國科大旁吃了一碗羹麵,才覺得自己徹底回到現實生活中。今天真是冷得很誇張。這夢可真是個沒頭沒尾的悲劇,但是被丟進去然後突然再被拔出來的感覺,真是不知該怎麼形容那種落差。豈是幾個字能形容的,但我也沒有很想再多去回想就是了。
近來和金小姐(按:本姓楊,取其金字塔頂端之意,遂以其稱)普遍以書寫作為一種對話的形式,並非書信而是俗稱的傳紙條。令人痛快的話題通常是建立在詞彙指涉上的共識,尤其是關於類比方面。今天的重要共識主要為:一、共同著書,二、布爾喬亞(按:二是她提的,我還沒有拿這個詞彙來使用的習慣)。下午在學校,大概完成了〈簡伯紅(二)〉的手稿,不過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暫時延後鍵入的程序(天啊,好像大陸話這句)。
下午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補眠,沒什麼好猶豫的,當然如果我事先知道會作這麼令人傷心將近心碎的噩夢,我也許會猶豫。
前情提要大致上是,我在夢中的女朋友(按:這女生不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得了絕症,她的父母決定帶她出國,選擇一個相較於國內更為理想渡過剩餘的生命時間的地方。我也顧不得她要去哪個國家,我聽到這件事情反應的當下,只是很不知所措,畢竟我不能跟著去,她也覺得我們就這樣分開吧。她說,隔天把認識的幾位好朋友找出來聚一聚,但是她不想讓別人知道背後的原因。
既然是夢,場景跳很快,下一幕就來到我和她在約定的地方等待前來的朋友們。我站在她的身邊,臉色極度難看,隨著朋友一個一個出現,她臉上的微笑愈令我心痛。只見朋友們發現我的臉色不對勁,上前來問是怎麼了,我的女朋友則靠上我的身子對著朋友說:「沒事啦!他的長相本來就不是個好臉色的樣子啊,哈哈!」。雖然現在想起來,這句話真的是自婊沒話講,但是那一個當下,我想到今天是最後一次看到她,她卻還是如此坦然地、甚至試圖展現她開心的一面,讓我當下淚水很誇張地潰堤。朋友嚇到退後了幾步,接著我就醒了。
醒來之後,我第一件事情是檢查臉上到底有沒有真的淚水流下,答案是沒有,以至於自己還沒有愚蠢到某個境界。不過,夢裡那異常悲傷的情緒,並沒有隨著夢醒而消失,那種因為心情不好而悶悶地感覺,仍然讓我呆坐在床上好一會。
直到晚上十點左右,我去到中國科大旁吃了一碗羹麵,才覺得自己徹底回到現實生活中。今天真是冷得很誇張。這夢可真是個沒頭沒尾的悲劇,但是被丟進去然後突然再被拔出來的感覺,真是不知該怎麼形容那種落差。豈是幾個字能形容的,但我也沒有很想再多去回想就是了。
December 15, 2008
簡伯宏(一)
我相信看得懂中文大部分的人,在看到本文標題之後,大概都不會懷疑那三個字所指涉的對象是一個人,意即它是一個人名。當然我所認識的那位,也絕對不會是這世界上唯一以這三個字當名字的人。到底不是要故弄玄虛,而只是稍作聲明,對於使用他的名字作為題名,目的何在,會在稍後再輔以釐清。
對於這位高一同班同學,自始至終,不曾從我們兩個人的對話當中,有太多共鳴。甚至在認識數年之後的現在,在言談之間,仍訝異於許多差異。至少他極為崇敬的歌手之一,是我電腦裡連一首歌都沒有的事實,實在納悶。以上,對於其人所敘,僅止。
透過從生活中以及對於電影的觀賞,「暴力」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始終不失為一精湛處理事情的手段。至人於死僅只為封其口以確保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因果關係尤其在劇情/非劇情文本,已為大眾所熟悉。我認為現今這個當下,年過二十之輩,如尚未能體認到爭取權力為自己生命的重要實踐之一環,是為天真也。權力的展現並非唯一暴力為其結果,但是沒有權利的暴力,簡直像是扮家家酒般地可笑。當然按照大多人事物常態性地分配,隨處可見那般地可笑、沉醉於其中樂此不疲的大有人在,而他們始終也意識不到。
意識不到不是罪過,反正我也不想為那些對於菁英主義的批判進行辯駁,我也沒有能力。
大學四年當中,簡來台北借住的次數沒人做過統計以至於不及備載,而我只在今年的三月底去過一趟、住了兩天。今年的愚人節大半的時間,我在東海大學寫考卷。那是我生平寫過最開心的考卷,雖然也是最不知所措的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對他高中的時候買的那隻 Motorola T191 印象深刻,當時還謠傳著他為了那隻手機八百天沒吃飯。雖然在那之後,我的印象所及他似乎也是個對吃飯沒什麼太大興趣的人,雖然我覺得他應該會嚴重駁斥這樣的說法。
駁斥某種程度上是沒用的,理由之一是根深蒂固之無法拔除的特性,這樣的想法可不可以化約成「成見」還有待釐清。以結構的觀念來說,到底「成見」還是客體對於主體認識的組成之一,過於主觀這樣的抨擊也太沒意思。簡伯宏某種程度上,給予大多數旁人一種「脫俗」的成見,至少就他長跑的能力已經很脫俗。他從事的活動也很脫俗。他不喜歡化妝的女人,對於他這樣我不斷地提出抗議,此時我認為我這樣的抗議行為其實也很脫俗(誤)。
他像個詩人,不過他既不搖滾也不寫詩。如同 Mark Poster 描述 Jacques Derrida 那樣,「『更確切地說』是很惱人的一招...」,我只是多少時候有點惋惜,也許他有機會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但我不期待他成為一個詩人。是的,我深深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書店架上都極有可能出現「作者:簡伯宏」與「作者:吳宇豪」這樣的景像。但是,接著便是確實惱人之處,我一點都不期待他所寫出來的東西,即便我一定會看完,但那過程用想的就比吃明明就是老闆忘記可是依舊辣到無法下嚥還要痛苦。可能性有二,他寫作所想展現的暴力層次太高我看不懂,不然就是他壓根不打算施展暴力這招。就好比公車明明位子還一堆,司機就是不讓你上車,機掰!幹!
上一次碰面時,我和他抱怨某位令我困擾之人士之時,他的用語如此:「你可以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真是頗耐人尋味。當然我們也簡短地交換了關於羞辱字眼的可能性,不過當然沒什麼確切的數量。
對於這位高一同班同學,自始至終,不曾從我們兩個人的對話當中,有太多共鳴。甚至在認識數年之後的現在,在言談之間,仍訝異於許多差異。至少他極為崇敬的歌手之一,是我電腦裡連一首歌都沒有的事實,實在納悶。以上,對於其人所敘,僅止。
透過從生活中以及對於電影的觀賞,「暴力」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始終不失為一精湛處理事情的手段。至人於死僅只為封其口以確保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因果關係尤其在劇情/非劇情文本,已為大眾所熟悉。我認為現今這個當下,年過二十之輩,如尚未能體認到爭取權力為自己生命的重要實踐之一環,是為天真也。權力的展現並非唯一暴力為其結果,但是沒有權利的暴力,簡直像是扮家家酒般地可笑。當然按照大多人事物常態性地分配,隨處可見那般地可笑、沉醉於其中樂此不疲的大有人在,而他們始終也意識不到。
意識不到不是罪過,反正我也不想為那些對於菁英主義的批判進行辯駁,我也沒有能力。
大學四年當中,簡來台北借住的次數沒人做過統計以至於不及備載,而我只在今年的三月底去過一趟、住了兩天。今年的愚人節大半的時間,我在東海大學寫考卷。那是我生平寫過最開心的考卷,雖然也是最不知所措的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對他高中的時候買的那隻 Motorola T191 印象深刻,當時還謠傳著他為了那隻手機八百天沒吃飯。雖然在那之後,我的印象所及他似乎也是個對吃飯沒什麼太大興趣的人,雖然我覺得他應該會嚴重駁斥這樣的說法。
駁斥某種程度上是沒用的,理由之一是根深蒂固之無法拔除的特性,這樣的想法可不可以化約成「成見」還有待釐清。以結構的觀念來說,到底「成見」還是客體對於主體認識的組成之一,過於主觀這樣的抨擊也太沒意思。簡伯宏某種程度上,給予大多數旁人一種「脫俗」的成見,至少就他長跑的能力已經很脫俗。他從事的活動也很脫俗。他不喜歡化妝的女人,對於他這樣我不斷地提出抗議,此時我認為我這樣的抗議行為其實也很脫俗(誤)。
他像個詩人,不過他既不搖滾也不寫詩。如同 Mark Poster 描述 Jacques Derrida 那樣,「『更確切地說』是很惱人的一招...」,我只是多少時候有點惋惜,也許他有機會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但我不期待他成為一個詩人。是的,我深深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書店架上都極有可能出現「作者:簡伯宏」與「作者:吳宇豪」這樣的景像。但是,接著便是確實惱人之處,我一點都不期待他所寫出來的東西,即便我一定會看完,但那過程用想的就比吃明明就是老闆忘記可是依舊辣到無法下嚥還要痛苦。可能性有二,他寫作所想展現的暴力層次太高我看不懂,不然就是他壓根不打算施展暴力這招。就好比公車明明位子還一堆,司機就是不讓你上車,機掰!幹!
上一次碰面時,我和他抱怨某位令我困擾之人士之時,他的用語如此:「你可以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真是頗耐人尋味。當然我們也簡短地交換了關於羞辱字眼的可能性,不過當然沒什麼確切的數量。
December 12, 2008
他醜二了他
醜二。
位於景美夜市附近(但不在景美夜市內)的一家滷味,我今天去了的二次。第一次是和波特去的,那一次老闆把我們兩個人的東西混在一起,我是那種夾完東西就不會記得自己剛剛挑了哪些東西的人,老闆很堅持不能搞錯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受不了。今天老闆又搞錯了,他問了另外一個人要不要加辣,那個人說「辣一點」,老闆便卯起來幫他猛添辣椒。直到都裝好一袋之後,那人否認那一袋不是他買的東西,我也才意識到等了老半天,那袋是我的。
老闆直接把那袋丟到旁邊去,問我說「你剛剛夾了什麼,那個太辣你不能吃」,餓到靠北的我直說「沒關係」,心裡想著辣就算了,我不想等。結果拿到附近的公園,吃沒幾口,我就後悔了。幹!機掰!我整個都忘記自己是個吃雞排不加辣的胡椒粉都覺得很煩的人,當然整袋東西吃不到一半,我就丟了。塑膠袋從手中鬆手的那一瞬間,閃過了好像可以把食物拿回家過水這樣的念頭。不過算了,我已經吃飽了,煩。
話說我也不是愛抱怨,只是東催西催地要我匯錢,結果現在款項好不容易算清楚了,帳戶要趕快給我啊。帳戶裡面有別人的、不能動用的錢是很不暢快的一種感受,雖然不至於趴數佔太多。
因為寫期末報告的關係,稍微有點出現那種可能在寫畢業論文時候會出現的景像。今天竟然只為了區區一個期末報告,害我得開著兩個 Word 視窗、十一個 PDF 檔案、一個 PowerPoint(畫圖用)、沒有數幾個分頁的 Firefox、還有拿來當剪貼簿的記事本。真是要命,看來轉行要趁早(誤)。不過說真的,最近真覺得該去買台便宜的印表機,還有想了很久的手繪板還是在嘴炮。更別提灰色、白色早就糊在一塊的顯示器。倒是前陣子還在千盼萬盼的官方 iPhone,看到中華電信的定價之後,一整個興致大減。
這種東西果然都一陣一陣的,最近去便利商店買了包子吃,才發現原來我已經這麼久沒買包子了。還記得之前有一陣子幾乎三餐吃包子,真是經濟又實惠。另外一項,不知道是不是上個月喝了太多杯,這個月到目前只喝了一杯星巴克,而且還是父親請客的。iTunes 正好播到伍佰 & China Blue 的〈一石二鳥〉,也是前陣子愛聽到爆,但也遺忘好一陣子的一首歌。當然這種東西反應在播放清單上,就顯得不怎麼特別就是。那副歌一直不斷地他他他,搭配上旋律真是很鏗鏘,但也有點靠北。潑猴〈不顧一切〉其中的那一句「他媽的他」雖然描述的東西毫無關聯,不過拿來這還頗好接的。
位於景美夜市附近(但不在景美夜市內)的一家滷味,我今天去了的二次。第一次是和波特去的,那一次老闆把我們兩個人的東西混在一起,我是那種夾完東西就不會記得自己剛剛挑了哪些東西的人,老闆很堅持不能搞錯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受不了。今天老闆又搞錯了,他問了另外一個人要不要加辣,那個人說「辣一點」,老闆便卯起來幫他猛添辣椒。直到都裝好一袋之後,那人否認那一袋不是他買的東西,我也才意識到等了老半天,那袋是我的。
老闆直接把那袋丟到旁邊去,問我說「你剛剛夾了什麼,那個太辣你不能吃」,餓到靠北的我直說「沒關係」,心裡想著辣就算了,我不想等。結果拿到附近的公園,吃沒幾口,我就後悔了。幹!機掰!我整個都忘記自己是個吃雞排不加辣的胡椒粉都覺得很煩的人,當然整袋東西吃不到一半,我就丟了。塑膠袋從手中鬆手的那一瞬間,閃過了好像可以把食物拿回家過水這樣的念頭。不過算了,我已經吃飽了,煩。
話說我也不是愛抱怨,只是東催西催地要我匯錢,結果現在款項好不容易算清楚了,帳戶要趕快給我啊。帳戶裡面有別人的、不能動用的錢是很不暢快的一種感受,雖然不至於趴數佔太多。
因為寫期末報告的關係,稍微有點出現那種可能在寫畢業論文時候會出現的景像。今天竟然只為了區區一個期末報告,害我得開著兩個 Word 視窗、十一個 PDF 檔案、一個 PowerPoint(畫圖用)、沒有數幾個分頁的 Firefox、還有拿來當剪貼簿的記事本。真是要命,看來轉行要趁早(誤)。不過說真的,最近真覺得該去買台便宜的印表機,還有想了很久的手繪板還是在嘴炮。更別提灰色、白色早就糊在一塊的顯示器。倒是前陣子還在千盼萬盼的官方 iPhone,看到中華電信的定價之後,一整個興致大減。
這種東西果然都一陣一陣的,最近去便利商店買了包子吃,才發現原來我已經這麼久沒買包子了。還記得之前有一陣子幾乎三餐吃包子,真是經濟又實惠。另外一項,不知道是不是上個月喝了太多杯,這個月到目前只喝了一杯星巴克,而且還是父親請客的。iTunes 正好播到伍佰 & China Blue 的〈一石二鳥〉,也是前陣子愛聽到爆,但也遺忘好一陣子的一首歌。當然這種東西反應在播放清單上,就顯得不怎麼特別就是。那副歌一直不斷地他他他,搭配上旋律真是很鏗鏘,但也有點靠北。潑猴〈不顧一切〉其中的那一句「他媽的他」雖然描述的東西毫無關聯,不過拿來這還頗好接的。
「還叫我報他負他怨他仇他陷害他讓他承受著驚恐和害怕」
December 11, 2008
真是夠誠懇地選邊站
01
中午去學校聽 Lexus 校園商業個案競賽的說明會,工作人員是系上的學弟妹,整個很親切。繳回問卷還有送小七餐盒,我因為不想拎著 Open 將的盒子走來走去,於是退回了。說也奇怪,過一陣子卻開始猛好奇裡面到底裝些什麼。當初自己大三還大一的學弟妹,現在也都大三了,如果要花在時間感觸的討論上,篇幅大概可以弄個圖書三部曲。
02
期末的壓力開始壓上來了,我發誓這學期絕對不玩期末不睡覺這個遊戲,雖然一開始就到現在玩的頻率還頗不低。其實研究生也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占全人口的比例比大學生低了不少,但仍然是凡人。關於「我還是我」這種狗屁的廢話,無病呻吟多了些。我曾在紙本日記上寫過,其實我很喜歡現在班上同學的氣氛,雖然分配還是呈現得令人頗為常態。所謂常態,大概反映在與各同學間的交集指數,若是直接些的形容變是喜好上的差別。當然要說毫無厭惡之處,也太矯情,我不愛說謊,只是學著在適當的時候表態很重要。伍佰 & China Blue 的〈厲害〉頗能形容我現在的心情,除了覺得自己真的很厲害的部分。相對照之下的,變是范先生在電影《海角七號》的台詞,「我真的不差」。順道提一下,其實我覺得《海角七號》能獲得最佳原創配樂有點奇怪,雖然我也很主觀地其他有誰入圍都不知道。
03
裝懂的人通常都覺得別人看不出他是用裝的,而我們也始終看不出這種人到底哪來的自信認為別人絕對會因此信服。沒話接的時候就不要亂接,真的沒人會把你當啞巴。搞到別人很難接話倒也不是什麼罪過,但總不這麼討喜就是。
04
最近因為和渲小姐聊天的關係,重提了不少很久以前就有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一直惦記在心裡,不過有機會講出來感覺確實不大一樣。有趣的是,在大學大多數時候那些滿滿回憶的竹中生活,難免還是會覺得究竟男女分校這種東西在現代,到底還適用不適用,但不論何者,麻煩的是評斷的標準將是永遠的爭議,永不止。
05
和班上同學提及一些網誌行銷的問題,據其說法是部分網誌作者收錢寫文章,她認為不好。我也一點都不認為哪裡好,可是我也不知道哪裡不好,大不了是降低所謂籠統的社會觀感,訴諸道德也太誇張。到底是違背了「網誌最初出現的理想」,這倒比較像是喜好上的消費行為,站在一個點去幹譙那些在定義上的界線,和自己屬於不同邊的人。選哪站、界線怎麼畫、話怎麼幹譙,天時地利人和,恭喜你學術成就不遠矣。但機掰的是,大家都愛站不一樣的地方自HIGH,找對認同自己的自HIGH的人很重要。
中午去學校聽 Lexus 校園商業個案競賽的說明會,工作人員是系上的學弟妹,整個很親切。繳回問卷還有送小七餐盒,我因為不想拎著 Open 將的盒子走來走去,於是退回了。說也奇怪,過一陣子卻開始猛好奇裡面到底裝些什麼。當初自己大三還大一的學弟妹,現在也都大三了,如果要花在時間感觸的討論上,篇幅大概可以弄個圖書三部曲。
02
期末的壓力開始壓上來了,我發誓這學期絕對不玩期末不睡覺這個遊戲,雖然一開始就到現在玩的頻率還頗不低。其實研究生也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占全人口的比例比大學生低了不少,但仍然是凡人。關於「我還是我」這種狗屁的廢話,無病呻吟多了些。我曾在紙本日記上寫過,其實我很喜歡現在班上同學的氣氛,雖然分配還是呈現得令人頗為常態。所謂常態,大概反映在與各同學間的交集指數,若是直接些的形容變是喜好上的差別。當然要說毫無厭惡之處,也太矯情,我不愛說謊,只是學著在適當的時候表態很重要。伍佰 & China Blue 的〈厲害〉頗能形容我現在的心情,除了覺得自己真的很厲害的部分。相對照之下的,變是范先生在電影《海角七號》的台詞,「我真的不差」。順道提一下,其實我覺得《海角七號》能獲得最佳原創配樂有點奇怪,雖然我也很主觀地其他有誰入圍都不知道。
03
裝懂的人通常都覺得別人看不出他是用裝的,而我們也始終看不出這種人到底哪來的自信認為別人絕對會因此信服。沒話接的時候就不要亂接,真的沒人會把你當啞巴。搞到別人很難接話倒也不是什麼罪過,但總不這麼討喜就是。
04
最近因為和渲小姐聊天的關係,重提了不少很久以前就有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一直惦記在心裡,不過有機會講出來感覺確實不大一樣。有趣的是,在大學大多數時候那些滿滿回憶的竹中生活,難免還是會覺得究竟男女分校這種東西在現代,到底還適用不適用,但不論何者,麻煩的是評斷的標準將是永遠的爭議,永不止。
05
和班上同學提及一些網誌行銷的問題,據其說法是部分網誌作者收錢寫文章,她認為不好。我也一點都不認為哪裡好,可是我也不知道哪裡不好,大不了是降低所謂籠統的社會觀感,訴諸道德也太誇張。到底是違背了「網誌最初出現的理想」,這倒比較像是喜好上的消費行為,站在一個點去幹譙那些在定義上的界線,和自己屬於不同邊的人。選哪站、界線怎麼畫、話怎麼幹譙,天時地利人和,恭喜你學術成就不遠矣。但機掰的是,大家都愛站不一樣的地方自HIGH,找對認同自己的自HIGH的人很重要。
December 5, 2008
去你的很有趣
簡如約地在早上十點半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他人在忠孝復興,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要去哪吃午餐。結果這傢伙自作主張地決定前往木柵站,還好在我回撥的時候,即時在萬芳社區攔下他。幹咧!幾分鐘前我還在考慮是要去科技大樓還是乾脆衝去忠孝復興那邊找東西吃,最後還是很無趣地在木柵這邊吃我想應該沒超過也接近百次的摩斯。花了兩個小時左右,在處理有關「竹塹東山學派」意識型態的問題,「口委」這一名詞的指涉在當下產生了最大的情色聯想指數。還好話題最後還是繞回關注對像應該鎖定在哪,於是認真考慮當作投稿題目的可能性。「喔,那可能,性~我不能給你確切數量~。」(註1)
另外是一項不對外公開的密約餐敘,與會者名單不宜先行公佈。我花了幾秒鐘試想邀請更多莫名其妙情境下毫無動機前來的邀請者名單,餐敘的目的是浪費生命,活動的代號稱呼還在想。
今天在翻閱自己的紙本日記發現,我竟然隻字未提關於過去十餘週以來作為新鮮研究生的心得,可見是多麼地不新鮮。大概有個習慣,如果是紙本有出現而網誌沒出現的內容,大概是些不宜公開,不宜公開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兩者都未出現確仍印象所及,不是時間還沒過太久,要不就是不予置評,不予置評的原因也有很多種。不過作為意願表達的立場,很難去拿捏傳達「沒有太多想法」跟「純粹覺得就是無趣」兩者之間的界限。誤會可大了!於是在於澄清與否同樣作為表達,再一次迴圈地不想澄清或澄清依舊是無趣。
有個傢伙曾經對我大聲反駁,「這也無趣那也無趣,那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就好了啊」,真是的,抱怨無趣的人也不是我。怎麼就是有人喜歡沉溺在某些事物當中,又到處嚷嚷著自己的生活有多無趣。當然,那次之後也沒再和他講過話了。去你的,嗓門大了不起啊。
---
註1:回聲樂團,〈可能性〉,專輯《巴士底之日》(2007)
另外是一項不對外公開的密約餐敘,與會者名單不宜先行公佈。我花了幾秒鐘試想邀請更多莫名其妙情境下毫無動機前來的邀請者名單,餐敘的目的是浪費生命,活動的代號稱呼還在想。
今天在翻閱自己的紙本日記發現,我竟然隻字未提關於過去十餘週以來作為新鮮研究生的心得,可見是多麼地不新鮮。大概有個習慣,如果是紙本有出現而網誌沒出現的內容,大概是些不宜公開,不宜公開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兩者都未出現確仍印象所及,不是時間還沒過太久,要不就是不予置評,不予置評的原因也有很多種。不過作為意願表達的立場,很難去拿捏傳達「沒有太多想法」跟「純粹覺得就是無趣」兩者之間的界限。誤會可大了!於是在於澄清與否同樣作為表達,再一次迴圈地不想澄清或澄清依舊是無趣。
有個傢伙曾經對我大聲反駁,「這也無趣那也無趣,那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就好了啊」,真是的,抱怨無趣的人也不是我。怎麼就是有人喜歡沉溺在某些事物當中,又到處嚷嚷著自己的生活有多無趣。當然,那次之後也沒再和他講過話了。去你的,嗓門大了不起啊。
---
註1:回聲樂團,〈可能性〉,專輯《巴士底之日》(2007)
December 3, 2008
紅
在華麗的衣賞背後 我驕縱地赤裸
在庸俗地宣稱解脫 我執意地膠著
想像在喧囂的人群中胡亂伸手
找尋片刻不得寧靜似類比感受
謊言的交錯無關意識與否
是速度的演奏 是稍縱的哀愁
思緒中不可抽離的沉重
不曾動容
或許有天我將敲醒自己的喪鐘
僅以如此作為我欲表達的哀痛
愛情的交錯無關察覺與否
是巧合的演奏 是抽離了失落
安穩中不可奢求的悸動
不曾見紅
在庸俗地宣稱解脫 我執意地膠著
想像在喧囂的人群中胡亂伸手
找尋片刻不得寧靜似類比感受
謊言的交錯無關意識與否
是速度的演奏 是稍縱的哀愁
思緒中不可抽離的沉重
不曾動容
或許有天我將敲醒自己的喪鐘
僅以如此作為我欲表達的哀痛
愛情的交錯無關察覺與否
是巧合的演奏 是抽離了失落
安穩中不可奢求的悸動
不曾見紅
騙小孩的混帳(限)
(警告:本文具有非常敏感內容,請自行評估閱讀後可能造成的不適。)
每當我看到在後方有兩個排氣孔的汽車時,仍然會想起忘記在我小時後那個胡謅的大人,雖然不記得是誰對我這麼說。他用一副很得意的神情對著我說:「兩個排氣孔的車子跑比較快」,幹!我還真的有那麼一段時間相信排氣孔跟汽車移動的動力有關。那些騙小孩把戲背後的正當辯駁總是,小孩不懂。怎樣,所以要越搞越不懂?當小朋友某種程度上的可愛被建立在知識貧乏上,那樣被稱讚的喜悅的延續,總是異常歡樂地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以上,沒來由地突然想到的片段,與下文毫無關聯性。
十二月一日大家很平靜,和往常沒什麼不一樣的星期一,對比一月一日的假期,相隔一個月落差很大。作為西曆一年當中的末月份,我國還是比較關注在農曆的部分。不知道今年周毅凡會不會再北上來冷得要死景美夜市瞎扯蛋,而今年十二月的第一個夜晚,我就和渲小姐瞎扯到早上五點。幹之一,我本來只是睡過晚餐時間,要吃個晚餐這樣,哪知一聊就沒有個盡頭,話題竟然是結束在清晨之我太冷我想回家。幹之二,原來清晨比半夜冷是為常識導致我是弱智的具體實踐,感謝初次見面的渲小姐往後還請多多指教之話題有沒有這麼多。於是乎,在儀式性地使渲小姐本人作了初次登場之後,話題還是要回到一慣地不知所云之自以為批判。
印象深刻作為一總體印象的指稱,乃是建立在眾多零碎的印象深刻之零碎句子。其中之一是,寫完作業即便凌晨兩點左右,寫作仍為一種當下的理性選擇進而犧牲睡眠,當然這理性自覺會在隔日早上因為有課而不得不出門之時蕩然無存。「最痛苦的不是晚上不能睡覺而是上課不能睡覺」進而導致的結果是,早上八點的課作為一種罪惡的存在。其罪惡使早上八點的課被標出時間座標而顯現主體性,其中更必須追究到底早上八點是要上什麼課。早晨之於健康的聯想導致早餐必須提前至早上七點之前,於是乎空腹上體育課成為一種常態,然後我們說因為大部分的公司都是早上八點開始上班所以提前適應出社會的作息是為大學生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那這之間該怎麼和教育的市場導向化作出關聯還有待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行文至此瞎扯指數雖已破表但仍未到達暫歇的臨界點。
於是那些正經的用字遣詞請尋求我的作業內容而不是網誌,譬如這個十二月的第一堂所討論的《偷窺狂的國家》,我硬是要把偷窺-暴露-綜藝放在一起,那樣的指控變成意識形態式的宣洩,到底我還在想我有多麼大快人心。想法大概來自於,自我曝露這件事情,似乎是自願讓人窺伺與道德之間的準則,要批就要先劃分界線。感謝黃老師的提醒,整個問到我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到底把自己書寫的文字和自拍照上傳到網際網路上,兩著間的曝露程度該如何處理?
於是我想起幾天前為回應而回應所寫的〈檳榔西施 feat. 簡伯宏〉,真是爛到爆炸,廢文一篇,簡直。如果社會大眾的觀感對於公開裸露的接受程度,是呈時間線性地遞減(遞減指的是布料或任何其他材質的遮蔽物),到底終極性解放論會不會出現。我實在不懂網際網路上為什麼可以出現那麼多在公眾場所性交的畫面,尤其是其中大多是具有經營團隊在背後操作,這不是法律可不可管的問題啊。那是什麼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我更知道以下這樣講毫無建設性可言,不過我的立場比較偏向,大眾的縱容是關鍵所在。當然那種老掉牙的,情色業者宣稱他們只是在提供那些市場機制中需求的滿足罷了,所以搬出市場機制就成為我在這邊胡亂上綱的結果。
對於公開散佈猥褻內容的規範,問題在於猥褻沒有個準則。露不露點作為依據是莫名其妙,尤其是反應在電影分級制度上。女生洗澡的露點畫面可能成為限制級,而衣衫整齊的性交畫面只因不露點所以是保護級,那還在接吻階段的呻吟要怎麼解釋?據說,部分女性主義者試圖將女性乳頭的曝露正當性提昇至和男性一般,顯現出一個迷思:熟悉理論者往往陷入一種自己擁有藉由理論操作實務的,那種如理論一般理想性地(甚至是神聖的)能力的幻覺。
張貼寫作與身體的展現(無論裸露與否),似乎同樣存在著一種提供他人消費將自己視為文本的過程。只是說這個時候我們不禁納悶,到底是我們腦中迥異於他人的思想比較私密,還是性器官大家都有所以不用大驚小怪?所以如果把這東西和本文首段所提及的內容攪和在一起,我們便不難推論那些將男女交合之事等同於排泄過程的笑話不無可能真實存在且繼續發生。畢竟年長者對於年幼者的觀感總是認為,他們對於功能性的錯誤認知是必然的,而自己似乎不需負任何一點責任。
---
‧Clay Calvert,《偷窺狂國家》(Voyeur nation: media, privacy, and peering in modern culture),林惠娸、陳雅汝譯,台北:商周出版,2003
Subscribe to:
Posts (Atom)